常见蚊媒传染病有哪些? 01
疟 疾 疟疾是通过按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病原体(元凶):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 传播蚊媒:按蚊。 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和出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流行地区:非洲、亚洲东南部和中部、南美洲为主,其中非洲大陆最为严重。(注: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 治疗:青蒿素类、氨基喹啉类、喹啉醇类药物可治疗疟疾,代表药物有:磷酸氯喹、磷酸伯氨喹、乙胺嘧啶、奎宁、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等,但现有抗疟药中尚无一种能对疟原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有杀灭作用,临床一般采用联合用药。疟疾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全程足量规范使用抗疟药物。 预防:目前尚无疫苗预防疟疾。在进入流行区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疟疾预防药:磷酸氯喹或磷酸哌喹片。 02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体(元凶):登革热病毒。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蚊媒: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临床症状: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流行地区: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最为严重。我国广东、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治疗:目前尚无病原特效药,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 03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体(元凶):基孔肯雅病毒 (CHIKV)。 传染源:基孔肯雅病毒可存在于绿猴、狒狒、黑猩猩、牛、马、猪、兔等多种动物体内,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都是传染源。 传播蚊媒:伊蚊。 临床症状: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肌肉和关节痛、头痛、恶心、疲倦和出现红疹。 流行地区: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大洋洲岛屿以及美洲地区陆续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预防: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基孔肯雅热。 04 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体(元凶):黄热病毒。 传染源:感染者。 传播蚊媒:伊蚊。 临床症状:患者感染后有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 流行地区: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 治疗: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 预防:在医生指导下接种黄热病减毒活疫苗预防黄热病。一般接种后1周即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力,1次接种保护时间可达10年。 如何预防蚊媒传染病? 防蚊叮咬 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及长裤。 在身体裸露部位涂上驱避剂,驱散蚊虫。 使用防蚊蚊帐(即经杀虫剂(通常为拟除虫菊酯)处理过的蚊帐),可以达到驱虫灭蚊效果。
预防接种 黄热病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之一,进入疫区、已知或预测有黄热病疫情活动的区域,应接种黄热病疫苗预防感染。
预防服药 预防服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入单一间日疟流行区,可预防服用磷酸氯喹;进入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区,可以预防服用磷酸哌喹片,但连续服药时间不宜超过4个月,再次进行预防服药应间隔2-3个月。 返后就医 回国后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出境旅行史。 出境游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毕竟健康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哦!
(北环幼儿园保健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