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幼儿抵抗力相对较弱,在集体生活中更容易受到侵袭。因此,了解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对于保障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北幼准备了一份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保健小贴士,希望家长们积极关注,家园配合,做好预防措施,共同护佑孩子们的健康。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传播。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儿童流感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
症状表现: 起病突然,畏寒、高热,或同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头痛、咽痛、疲乏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程一般1周左右,但易并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疾病。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水疱内液体或间接接触被疱液污染的衣物、用品等传播。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多见于儿童,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症状表现: 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随后分批出皮疹,以躯干、头面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伴皮肤瘙痒。 手足口病 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易引起集体感染。 症状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疹性咽峡炎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侵犯1~7岁小儿。 症状表现: 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播。传染性强,但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症状表现: 大多起病较急,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可有发热、畏寒、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主要侵犯腮腺,可引起腮腺炎脑炎、睾丸炎等并发症。 诺如病毒感染 感染诺如病毒后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感染性强,常集中暴发,寒冷季节呈现高发。 症状表现: 起病突然,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伴发热、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常见,成人以腹泻为主。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2~3天。 注重个人日常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
身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容易侵入。平时要注意自身的保暖,及时增添衣物。 适宜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染。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少吃生冷食品。合理膳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均衡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适当多喝温水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细菌和病毒通过尿液和汗液等的排出。 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以及从户外回到室内后,要彻底清洁双手。避免用脏手接触口、眼、鼻,阻断传染病的接触传播。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手肘等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在传染病流行期,尽量不前往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必须外出时要科学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创设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共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注意日常防护,传染病期间少聚集,科学佩戴口罩。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除了按时计划免疫接种,还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肺炎、水痘疫苗等),增强自身对相关传染病的免疫力。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若医院疑似或确诊为传染病时,要立即如实告知班级教师,不漏报、瞒报和谎报。 在隔离期间,家长多与教师沟通联系,便于教师及时追踪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共同给予孩子身心关爱。待传染病痊愈并隔离期满后,持医院复课证明返园。
传染病重在防,相信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度过一个健康的秋冬季节!
(北环幼儿园保健室宣)